《阿西莫夫短文两篇》——统编教材解读第918篇

2023-08-14 11:24:03来源:个人图书馆-教育乌托邦2122


【资料图】

《阿西莫夫短文两篇》是八年级下册第6课课文,这篇课文之前我已经解读过一次,主要强调了这两篇文章其实不是单纯的说明文,而是论说文。今天再次解读这两篇文章,直接的感受却是感动,是对于阿西莫夫的感动。阿西莫夫是一个科幻作家,也是一个科普作家,但他首先是一个科学家,从他的作品中,我感受到一个科学家应有的严谨与认真。跟阿西莫夫有过直接交往的卞毓麟先生是这样评价他的科普作品的:“背景广阔,主线鲜明;布局得体,结构严整;推理缜密,叙述生动;史料详尽,立足前沿;新意迭出,深蕴哲理。”。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,内容的广泛性与叙述的逻辑性有着完美的统一。这两篇文章都是与“恐龙”有关。《恐龙远处不在》一文先提出一个观点:“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。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。”而后用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给地球“板块构造”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。《被压扁的沙子》是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的,他先指出当时对立的两种理论——“撞击说”和“火山说”。然后他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,而是先列举了一系列科学现象:1.沙子处于超高压状态时会变成“斯石英”;2.“斯石英”在超高温时又会变成沙子;3.在受到巨大陨石撞击的地方发现了斯石英;4.“斯石英”也会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,由火山喷发带出地面,但是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,会让“斯石英”变回沙子。5.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岩石中发现了“斯石英”。综合以上几种现象,就可以得出结论: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过巨大的撞击,形成的斯石英跟着尘埃进入平流层,这些尘埃使阳光长期无法抵达地球表面,造成了恐龙的灭绝。阿西莫夫能在极其广阔的知识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写作的主线,从而挥洒自如一气呵成。在他的科普作品中,科学性与通俗性高度统一,现代性与历史感高度统一,血肉饱满的科学过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读物兼具普及功能与学术价值。阿西莫夫还常常能够迅速地从一个主题转到另外一个主题,而且乐此不疲。这也是他创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。他天生具有一种“施教能力”,总能直截了当地说明事物,准确无误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,从而创立了自己友好、坦诚地直接诉诸读者的风格,并频繁地运用于写作中。这两篇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名词术语,比如:冰冻陆地、鸟臀目恐龙、板块构造、岛屿链、海洋深渊、泛大陆、褶皱、两栖动物、冰盖、平流层、二氧化硅、斯石英、金刚石、碳原子、原始碳、原子排列等。但是这些术语不仅没有影响读者的阅读理解,而且帮助读者理解许多科学知识,这就是科普作品的魅力所在。相信当代的学生会更加喜欢这类科普作品,因为他们的科学基础更好,对科学更感兴趣。教学时可以用设问法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,比如第一篇文章可以设置下面的主问题:1.作者在文中提出怎样的观点?2.简述“板块构造”理论。第二篇可以设置下面的主问题:1.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,存在哪两种观点?2.根据作者的提供的材料,简述恐龙灭绝的过程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丁家营镇供电所:打好迎峰度夏“组合拳”
下一篇:最后一页